夏金义,男,1952年生,宿豫区委老干部局夕阳红报道组成员,迅哥有约志愿者协会志愿者。
在宿豫区来龙镇,有一位“夏记者”,他有两支笔,一支延伸红色记忆,一支弘扬雷锋精神,他以自身为墨,书写了一篇篇感人故事,他的名字叫夏金义。
万里奔寻,为失联烈士找到回家路
2017年11月份,唐斯才老人找到了夏金义,想要寻找不知牺牲在何地的表弟朱大川,两人一同参军,自大军南下分别后便彻底没了消息,多年来,家人一直在寻找朱大川的下落。接到委托后,夏金义便开始广泛收集牺牲烈士朱大川的相关资料,最终,他在侍岭镇唯一一本史志《侍邱备览》中,找到了朱大川的名字。据资料记载,朱大川烈士于1949年5月份牺牲在上海川沙县小营房战斗中,而在当时的战斗地点附近,就有一处烈士陵园。
有了线索,夏金义立即带着朱大川的弟弟和侄儿赶往上海。带着不安和期许,三人在烈士陵园仔细的寻找朱大川的名字。一个个名字掠过眼前,却始终没能找到熟悉的名字,失望一点点笼罩了心头。就在三人感到绝望的时候,在“浩气长存”英烈墙上,朱大川三个字突然出现在眼前。看到名字的一瞬间,朱大川的弟弟朱大国泪流满面,“自从7岁和哥哥分开,就再也没有见过他,现在,我终于可以带他回家了!”
寻找朱大川烈士的事情给了夏金义很大触动,革命烈士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,献出生命,他们的家人却因为不知他们安葬在哪里而无法前往祭扫,想到这,夏金义决定要寻找更多的侍岭籍失联烈士。
之后的四年里,夏金义辗转上海、四平、沈阳、锦州等地,共寻找到21位与家人失联的侍岭籍烈士。几十年过去了,这些在外牺牲的烈士们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。
“革命烈士们为了保家卫国牺牲在外,而他们的家人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,我帮助寻找失联烈士,既是为了给牺牲的烈士们一个交代,也是为了给活着的人一个交代。”夏金义说。
播撒星火,做红色精神的传承者
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,需要有人去传承和发扬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夏金义深感责任重大。2017年,他被宿豫区文明办、区教育局、区关工委三部门任命为“五老宣讲团”副团长,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故事,传承红色基因,夏金义走进校园、乡村、社区等地,为学校师生和广大干群讲述党的光辉历史。截至目前,累计宣讲50余场次,受教人数达三万余人。
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,为了庆祝党的百岁生日,夏金义精心制作了百米条幅,以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9个大字为主题,用“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”14个字为祝福语,发起了万人签名承诺活动。在活动过程中,他将条幅分散成10米一块带在身上,走村串户,从机关到校园,从农村到城市,只要条件允许,他就将条幅展开让人们签名,抒发对党的热爱之情。活动历时4个月,上万人在条幅上签名承诺,签名的人有在校学生,有党员干部,有道德模范,有烈士亲属……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领域,共同在百米条幅上签下了对党的信任和热爱。
弘扬雷锋精神,把帮助别人当做一种习惯
在夏金义的办公室里,悬挂着十八面红色锦旗,每一面锦旗都在诉说着一个温暖的故事。
2012年,夏金义收到了一封来自新沂的感谢信,字里行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寄信的人叫陈宗如,1988年农历腊月26日,在侍岭乡姚塘村十队当生产队会计的他喝完酒后带着装有价值8000多元现金和存款单的提包摔倒在沟里,晕了过去。夏金义下班回家,经过此处,一眼看到了昏迷在沟坡的陈宗如。陈宗如身体壮硕,瘦弱的夏金义费了好大劲,也没能将他背起来,无奈之下,他守在陈宗如身边一直等到一位拉着平板车卖粮归来的村民路过,才与村民一起将陈宗如送回了家中。回到家后,陈宗如心怀感激,想当面感谢夏金义,但由于夏金义忙于工作,极少回家,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。二十四年后,回想起当年的帮助,感恩在心的陈宗如终于提起笔,给夏金义写去了一封感谢信。“我确实没想到他还记到现在,还寄感谢信给我。”夏金义说,“我就是做了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而已。”
2013年4月24日,家住侍岭镇佟庄村的老人赵秀芝找到了夏金义,请求他帮助找回烈士女儿的身份。赵秀芝原名颜巧侠,她出生3个月后,父亲就在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了。3年后,母亲刘玉兰改嫁,颜巧侠也改名为赵秀芝。在2007年办理身份证时,由于人口普查登记有误,她的出生日期被登记为1949年1月1日,年龄整整“缩水”两岁。多年以来,由于年龄问题和人生的曲折坎坷,民政部门也无法认定她是烈士女儿。在了解了赵秀芝的情况后,夏金义当场表态,要为她找回烈士女儿的身份。经过101天的努力,他终于为颜巧侠更正了有误的身份证,使其享受到了烈士女儿应该享受的生活补助待遇。事情办成后,颜巧侠为表谢意,将2000元人民币送到夏金义办公室,无论她怎么说,夏金义都分文没收。
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,夏金义积极请“战”,68岁的他每天骑行50多公里,跑遍全镇各个村、组,利用音箱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,被大家亲切的称为“流动的小广播”。
作为一名志愿者,夏金义数十年如一日的践行着雷锋精神,把帮助别人当成了一种习惯。
虽已年近古稀,可夏老的笔锋依旧锐利,“我愿在有生之年,继续努力向雷锋同志和英烈学习,补足精神之钙,在新征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为党为国为人民作出更多更有益的好事和实事。”
来源: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:秦春凤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